2、国际金融一体化对国家安全威胁着安全。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游资的存在对于民族国家,特别是进步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了挑战。表目前 ①巨额资本迅速的流入流出对于主权国家经济的巨大影响。 ②进步中国家因为经济策略上的失误及经济结构上的缺点,成为易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对象。
第二,金融革新促进了世界金融一体化,也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挑战。 ①金融革新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为国际金融传导机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国家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国际金融风险。 ②金融衍生工具的进步不只为国际游资对主权国家进行冲击提供了方法,而且使得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直接掠夺一国的财富成为可能。
第三,国际金融体系内的权力分配与进步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伴随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愈加有益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操纵着国际金融体系中游戏规则的拟定,进步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范围内对发达国家的依靠不断加深。在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着巨大的结构性缺点的首要条件下,进步中国家将一直面临着金融风险对于经济安全的挑战。
3、 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金融霸权
二战结束以来,金融霸权已具备极其要紧的策略地位。在冷战时期,两弹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强国争霸的策略范围。在冷战之后,尤其是在实质之交的今天,信息业与金融业则成为全球策略的基础。今天,世界上所有些经济发达国家,无不力图抢占现代金融的制高点。前美国政治掌握会长、哈佛大学策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策略要素,其中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部硬通货”、第五条“学会国际资本市场” 都与国际金融范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冷战后,由金融霸权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发达国家内部对金融权力的争夺日趋激烈,其次,西方金融霸权又联合起来加大对进步中国家的金融控制。
70年代末,以格拉斯为首的一批美国左派经济学家第一提出了“金融霸权”的定义,所谓金融霸权是指以大银行家和大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金融寡头及其政治代表,通过控制经济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并以此牟取暴利或达成其他政治、经济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12]金融霸权理论觉得,金融霸权的权力主要在于①控制货币资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借助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业趋于垄断。金融霸权控制企业的两种工具是控制资本流动并设置金融市场各种参数。金融霸权对国际关系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控制国际资本流动,二是进行国际金融投资,三是操纵各种国际经济组织。
伴随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步,金融霸权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后果日趋凸现。从对国内经济结构影响来看,金融霸权通过控制资本流动,不仅能够改变左右一国的产业结构对每个部门的经济进步起着决定用途,还会促成泡沫经济的形成,减少政策的效力并影响政府的行为。从对国际经济影响看,金融霸权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直接后果是加剧国际经济进步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权会以通过各种形式从进步中国家抽走极为稀缺的资金,同时又会扭曲进步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使其经济与社会失衡加剧,最后致使南北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二) 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回归”
保罗·克鲁格曼在最新出版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指出,大家不应以短期的救火态度来看待1997年以来的危机,而应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在全球化年代面临的两难选择的三个方面,即“三难选择”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特质。
所谓“三难选择”,即克鲁格曼早些时候所说的“永恒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个目的中,只能达到两个,不可以三个目的同时达成: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比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达成,但“资本流动”遭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将来,“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达成,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清二楚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办法。
克鲁格曼觉得欧洲货币网盟和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选择“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内地则是选择“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舍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即只开放“常常帐户”,不开放“资本帐户”。
克鲁格曼觉得,“三中择二”是国际经济体系内在的“三难选择”的体现,可追述到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定理。因此,不考虑其它两个目的,单追求一个目的(如发达国家近年来向进步中国家所营销推广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在理论上是占不住脚的。 那样,为何西方发达国家在1973年将来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和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个目的呢?克鲁格曼觉得,这是由于它们对“汇率不稳定”的承受力较大,而这又是因为国际资本市场对发达国家的信心较大,使发达国家贬值幅度可以恰如其分,不至于过度。
相反,国际资本市场对进步中国家信心不足,结果导致进步中国家贬值总是在资本外逃重压下过度。因此,克鲁格曼觉得,进步中国家的“三中择二”,应是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而舍弃“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他高度赞赏中国中央银行近来连续减少利率的政策,觉得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其他亚洲危机国家所不拥有的,其缘由正在于中国没开放“资本帐户”,没实行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他说,中国的选择,对于预防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萧条,意义重大。[13]
(三) 货币一体化理论
货币一体化就是各成员国联合起来,结成固定的汇率,实行一同的货币政策。西方学者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一体化进行了划分:(1)汇率同盟。(2)假汇率同盟。(3)货币一体化。(4)货币网盟。货币一体化理论觉得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越不可以靠常常的汇率变动来改变相互之间的贸易条件和本国的国际收入支出地位,这两国(或多国)走向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具体说来又主如果与以下一些原因有关:(1)相同或一样的通货膨胀率;(2)要点流动的程度;(3)一国的经济规模与开放程度;(4)产品多元化的程度;(5)薪资、价格的(变动浮度);(6)产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7)财政一体化程度;(8)政治原因。
货币一体化的主要收益源于汇率稳定。汇率常常常常性变动会干扰正常贸易和投资的拓展,用单一货币能降低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买卖本钱一样降低一国的进出口,同时单一货币能降低外汇风险,而外汇风险会象买卖本钱一样降低一国的进出口。目前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就是运用理性预期的形成,时间不同性,信誉问题与汇率决定等宏观经济学的新定义、新理论及剖析办法对货币一体化的本钱、收益进行剖析:在货币中立问题方面:弗里德曼和卢卡觉得由于有理性预期的存在,长期来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没有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应该存在着与通货膨胀率毫不有关的自然失业率。在时间不同性问题方面,在对“货币中立建议”西方学者进一步运用时间不同性看法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本钱。
(四) 国际汇率问题
与产品市场一样,外汇市场买卖也有肯定的行情和价格变动,所谓汇率即外汇交易的价格,它等于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比率,国际汇率问题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一直处于较为要紧的地方。从历史上看,关于汇率的理论有汇率决定的贸易论或弹性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理论、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等。近期十几年来,对汇率的模型与动态剖析、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关系、资本帐户研究剖析等较为吸引经济学界的关注。
1、 汇率的模型剖析
汇率决定理论是西方外汇汇率理论的核心,70年代以来,因为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汇率的变动幅度与影响汇率变动的各种原因方面,出现了固定汇率制下从未出现的异常现象,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学者构建了很多模型以剖析
(1)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弗兰克尔模型
1975年弗兰克尔和罗德里格斯提出了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该模型实质收入y,价格水平P,名义利率I(相应的外国需要等变量则标星号)。即有下列等式成立:
mt=Pt+kyt-θit(1)
mt=Pt*+k*yt*-θ*it*(2)
其中,K,K*,θ,θ*均为参数。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就是购买力平价。
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是以购买力平价说作为自己非常重要的首要条件假设,并且假定现实世界是一个能进行无阻力、无本钱和瞬时调节的世界,这就保证了无论在长期或是短期,购买力评价都是成立的。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将大家的注意力重心转向了资本市场,将常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联系起来研究。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在办法上的就是进步了一种关于汇率决定的存量剖析框架。
(2)粘性价格的货币模型--多恩布什模型
1976年,多恩布什提出了多恩布什模型。而多恩布什则假定:资产市场价格(如利率、汇率等)是瞬时调节的,而短期内产品市场价格是粘性的,即短期内购买力平价假定并不成立。但多恩布什模型保留了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的长期均衡的基本决定原因。多恩布什觉得,短期内商品市场只是缓慢地调整,金融市场的调整似平要快得多,事实上瞬间完成的。金融市场为了弥补产品市场价格刚性,会对扰动作出过度的调整;而在长期内,则会慢慢趋向于回到其长期均衡水平。
(3)罗伯特·卢卡斯与斯托克曼的一般均衡的汇率决定模型
进入80年代,罗伯特·卢卡斯与斯托克曼于1982年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汇率决定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般均衡模型是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的延伸和推广。它把浮动价格的货币模型由两个产品进行贸易推广到充分多个产品在两国间进行贸易。
(4)布兰森的资产组合模型
布兰森觉得个人会将它财富配置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这其中最容易见到的是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与本国证券和外国证券。各国货币的比价决定于各种外币资产的增减,各种外币资产的增件来自于投资者对资产组合比率的调整,这种调整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影响外汇供应求购和汇率的变化,资产组合模型将货币只当作大家可能选择持有些一系列资产的一种,强调了不一样的资产组合对汇率的决定与影响用途。[14]
2、保罗·克鲁格曼的汇率动态研究
保罗·克鲁格曼觉得贸易流量对汇率变化反应迟缓,为进入一国市场,进口商和出口商需要承担肯定的沉没本钱,他们的将来收益采取一种货币形式,而本钱则采取另一种货币形式,当汇率的将来变化不确定时,他们将来盈利也不确定。在短期内汇率对贸易流量没什麽影响,由于不确定性诱使贸易商继续等待,但此后为回话基本冲击,汇率需要发生大幅变动才能使市场出清,如此,刚开始的波动就会对汇率变动产生放大的影响,在《目的地区与汇率动态》一文中,保罗·克鲁格曼觉得,当汇率接近地区上限时,因为预期将来汇率会下跌,投资者就会降低货币持有量,从而致使汇率飞速降低,在目的地区的下限,状况正好相反。[15]
3、南方国家的汇率风险
现在进步中国家汇率所面临的风险极为巨大。这是由于流入进步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锐,而后者完全处于进步中国家的控制以外。加州大学著名国际经济学家艾其格林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成就揭示,从1975年到1992年,100 个进步中国家的银行危及的触发,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利率(简称“北方利率”)变化密切有关。“北方利率”每增长 1%,“南方”银行危及的可能性就增长 3%。
这是由于国际资本(特别是证卷资本)流入主如果在“北方利率”降落之时,一旦“北方利率”上升,国际资本就大概掉头回转。不完全信息经济学告诉大家,货物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失灵”程度不同,后者更受“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影响。因此,“北方利率”的上升,不只提升资本回转的可能,而且增加了对“南方”银行的“逆选择”:高利率只吸引过度乐观的“南方”借款者,从而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
4、购买力评价对国际汇率的影响
现在对一个经济进步衡量指标有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传统计算办法与购买力平价(PPP)办法,传统计算办法是依据本国货币与USD的汇率,把按本国货币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折算成USD来计算国民经济的规模。传统计算办法的缺点是在计算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时,把国民生产总值以USD汇率计算,而没把该国货币和购买力原因计算在内,购买力平价办法与传统的汇率计算办法完全不同,购买力平价的办法,借助购买力平价作为转换原因,将本国货币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按国际市场价格折算成USD,来估算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如把中国每年生产的东西都按国际市场的价格计算,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比较国内价格计算大了很多。
Dominick Salvatore在《国际经济学》提出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打造在没买卖成本、没关税及其他限制条件,贸易自由的基础上,并觉得汇率的变化与两国的物价水平的变化率之间存在比率关系。这虽然在在短期中汇率常常与购买力平价预测存在较大差别,但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或纯粹货币扰动引起的状况下,可以给出非常不错的均衡汇率的近似估计。[16]
彼得·林德特也觉得:“从长期看,在价格水平同国际汇率之间存在一种可以预期的联系,一种由产品和服务可以在一国或另一国购买这种事实所导致的联系,这便致使把国家通货价格同汇率联系起来的购买力平价假设”[17]彼得·林德特提出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相联系的公式为:P=R×Pf
在这里汇率R表示以USD计算的外国通货(譬如说英镑)的价格,而价格水平P与Pf则分别表示本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以本国货币计算的价格水平。
假如把购买力平价方程式同本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货币数目论方程式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基于货币提供与国民总产值的一种汇率预测。可以用公式:
r=P/Pf=(M/Mf)×(Kf/K)×(Yf/Y)
表示。
注解:
1,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页4
2,刘向民:《保罗·克鲁格曼及其经济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年2月,页74
3,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页323-324
4,弗雷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页16
5,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页211
6,Tim Lang and Colin Hines : “The New Protectionism”, Eathscan, PublicationsLtd., London, 1994, Page 3
7,Tim Lang and Colin Hines: “The New Protectionism”, Eathscan,PublicationsLtd., London, 1994, Page 126
8,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页260-261
9,易定红:“新贸易理论政策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3月。页63-64
10,易定红:“新贸易理论政策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3月。页65
11,刘向民:《保罗·克鲁格曼及其经济理论》,《经济学动态》,1997年2月,页75
12,柳永明:“论金融霸权”,《经济学家》,1999年5月,页68
13,参见 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页145-151,页199-200, Paul Krugman: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Foreign Affairs, May/ June 1999
14,陈东:“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进步”,《经济学动态》,1996年8月,页46-49
15,Krugeman:“Target Zone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Quarterly Journolof Economic ,August 1991
16,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页380-381
17,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页454-463